写在初雪这天

不论是下午见到的树还是晚上的雪,多少有些浪漫的色彩。

走出楼门时看到同学把小相机放在地上拍落叶。他期待着一场风,让银杏的叶子如雪一样飘下。我曾见到了那样的景,黄叶落得比雨更要迅猛,置身其中一下就想到了关于秋的萧瑟与“物哀”。以往只是接受着这样的设定,然而总是要面对切身的体验才会明白。冰冷的雨中颤抖的躯体,恰巧是一个理想的解。

不过中午那会儿没那么冷,也没了很大的风,所以他期待的画面迟迟没有出现。我也没有等待的工夫了。我掏出手机拍照时,他还想看看我会拍出怎样的构图,事实上只是瞎拍罢了。此时记录大于艺术。而艺术何处寻找呢,大概要等事情少些的时候吧。

记录的意义是什么。如果没有在之后转化成艺术,总是多少有些遗憾吧。我曾记着很多事,在夏天,有很多的朋友和外出行走,很多的创作与咖啡,还有虚拟的我的虚拟偶像。在回到学校时阵阵的怅然,又去了那个xbk,喝着手冲在小本子上写起了这个夏天的后记。但只写了一页,至今未能拿出。

原因倒是很简单,就如我离开那些银杏一样,我要去完成作业。就在周三,这位同学拉着我食午饭,我们不知为何走进了燕南园。他拿着小相机一直在拍——自打他买了就一直随身携带,就摄影还问了我不少事。我看着他拍他喜欢的红色爬山虎,以及遇到的猫猫薏米,寻思着下午要拿相机出来(正好入手了监视器)拍下这样的秋天。

我目前还算是喜爱观察,自打那些银杏成了渐变色彩就不断地注意着。这意味着我没有像去年一样错过这个季节,证明我不会再那么低沉。但是我没有付出记录的行动。那天回到宿舍发现相机没电,睡了一觉后天就阴了,课也要上了。

其实很多事不容得记录。或者说“体验”是更好的选择。

在和碎花聊天时,突然说出:“比起作诗是灵感的集中涌入,文章更多是积淀的结果”——这也是这阵子不少思考的结果。然而说不定我的生活会只剩下积淀,而不再有艺术。更不会写诗,甚至不再能找到那种灵感驱动写作的状态。文章变成了纯纯的理性的产物,继而要考虑表现方法之类——最重要的是该不该动笔。我认为这是有无法排除的悲剧性的。

浪漫性的丢失,我也觉得是对生活的热爱有所减弱的结果。我会在睡前想起高中时的状态,不可思议地在学习之余充满各种热爱。近来觉得不仅是写不出东西,学习上的驱动力也远不如前,也难以再找出当年的喜爱他人的感觉。可能是因为“希望”变得更加昂贵,快乐则大多变得短暂。

可能是比较怪的事。新认识的朋友有一些经常在pyq放出自己写的东西,我却逐渐拒绝他们看我的文字,把想法只在小号散发。我本来是非常乐于表达自己的。因为以前的热爱,我的表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,连同我本人。现在倒觉得这有些自恋的倾向在其中。而同时,我拿不出更多的作品了。

寒冷迫使我添了一层衣服。外面的雨变成了雪,这可以意味着秋日的终结。wxc @了我几回,问我想不想去坐小火车看红叶,这是他在北京的最后一年。现在即便没有作业也不可能实现了,可以记一笔秋天的遗憾。想了想自己是对季节没有特别的好恶的。它们只是在身边发展着,也要求着我们接受其一切。有梦做就意味着醒来,热烈意味着退场时的无声,绚烂自然地带来萧瑟,而寒冷却也突出了一切温暖,这是对立统一规律。